当前位置:亚洲珠宝行业联合会翡翠专家委员会 » 学术研究 » 良渚文化时期的玉器(琮、璧、璜)

良渚文化时期的玉器(琮、璧、璜)

发布时间:14:45   来源:翡翠专家委员会

良渚(zhǔ)文化主要分布在太湖流域和钱塘江流域,距今约4300~5300年,它因浙江余杭良渚遗址的发现而得名。文化遗址总出土了大量的玉器,如浙江余杭瑶山遗址、上海青浦区福泉山遗址、江苏常州寺墩遗址出土各类玉器总计3000余件。这些都表明了良渚文化玉器的普及程度。

良渚文化玉器中,有图案的玉器占大多数,而图案中又以阴线图案为主。该时期的阴线分为三类,即砣具琢出的阴线、手工刻出的阴线即刃状器磨出的阴线。

良渚文化玉璧
良渚文化玉璧

良渚文化玉器使用的玉料多为透闪石—阳起石系列的软玉,典型玉器有琮、壁、璜(huang)、钺(yue)等。

琮:是指立方体,两端冠以通孔的器物。琮形器在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均有发现。具有高节琮、双节琮等种类。

良渚文化玉璧
良渚文化玉琮

壁:良渚文化中的壁较厚,孔小,壁的直径一般为20cm左右,较大的可达到30cm。由于开片技术落后,壁的厚度不是很均匀,孔壁也不平滑,往往留有对钻壁孔出现的错碴(cha)。

璜:人们把古代弧形玉片称为璜,良渚文化中出现的璜很多,形式繁杂,有双弧式、桥式、半壁式等。纹饰多为兽面纹或神人兽面纹,有阴刻图案、浮雕图案及镂雕图案等。兽面纹那概括、夸张、抽象的风格,引起人们极大的兴趣。要知道,这些珍贵的艺术品竟然是出自尚没有金属工具的古人之手。